瀚海唐兒歸

人到中年紙老虎

歷史軍事

這裏應該還是西北某處,張超伸手在門口被風沙侵蝕的斑駁土墻上扣了扣,這是他唯壹能確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百九十章 布面甲與紮甲

瀚海唐兒歸 by 人到中年紙老虎

2024-2-5 23:14

  果然就該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,曹氏派人將信送出去二十多天以後,就有頭纏紅白兩色紗巾的塔吉克人來到了破虜州,順利接過了彈棉花這種高新科技。
  壹番接觸過後,張昭驚訝的發現,曹氏這個母族,號稱漢日天種的族群,上他早就接觸過了。
  因為他們實際上就是曾經的朅盤陀國人,大唐還曾經在朅盤陀的國土上,設立了非常著名的蔥嶺守捉。
  曹氏的母族,就是那位被迫投降吐蕃的朅盤陀王裴星的後人。
  同時張昭身邊,由於闐裴刺史推薦給他的訓鷹勇士裴升遠、裴同遠兄弟,實際上就是曹氏的遠房親戚,按輩分來說,曹氏還是裴氏兄弟的表姑娘(表姑)。
  而那位大胡子裴刺史的身份也清楚了,他就是當年疏勒國王裴冷冷的子嗣。
  只不過他這壹支人在疏勒被吐蕃攻陷之後,沒有隨安西軍撤去龜茲,而是南下到了於闐。
  雖然當時於闐也已經被吐蕃控制,但在尉遲家的保護下,他們還是順利安頓了下來。
  後來前往了朅盤陀國的地盤上,與朅盤陀王裴星的後代混居在了壹起。
  雙方從此都拋棄了原本的塞種人姓氏,只以漢姓裴來表示兩族合壹。
  不過,裴刺史也給張昭帶來了壹個不幸的消息,大唐最後壹任蔥嶺守捉羅提傑和守捉城的軍士後裔,以及前去投靠他們的疏勒鎮守使魯陽,龜茲王白環的後裔,早在六十年前就被喀喇汗人攻破城堡,小部分逃脫,大部被擄不知所蹤。
  張昭長嘆了壹口氣,也不是不知所蹤,魯家的後人魯三郎不是當了叛徒,出賣了忠貞庫的秘密嘛!
  現在,還能找到的安西軍,就只剩下了鄭家、楊家和拔汗那王薛家這三家人了,但願他們堅守的城堡沒有被喀喇汗人找到。
  帶著復雜的心情,張昭帶著蠻熊和頓珠這哼哈二將,來到了煥然壹新的棉花加工廠。
  壹塊厚實緊致還有些硬的棉褥被拿到了張昭眼前,這就是張昭所開的有些不完全的金手指。
  其實與後世的棉褥差不多,除了硬壹些以外,最大的差別是在成本上。
  “大王,這塊棉褥是按照您要求裁好了的,妾親自試了壹下,確實可以做出妳說的那種棉衣。
  真挺暖和的,以前可沒想到棉花除了可以用來織疊布以外,還能這麽用呢!”
  曹氏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光芒,看起來已經從陰影中走出來了。
  張昭也知道了她心中陰影的來源,那就是跟她壹起被俘,她養了壹年多的薩克圖小兒子阿赫瑪德,已經在年初病故了。
  至於這個病故,是不是真的病故?那就只有天知道了。
  反正自從疏勒城破後,曹氏就再也沒見過阿赫瑪德,直到知道了他的死訊。
  “這塊棉褥,壹定不便宜吧!”張昭摸了摸棉褥,還拿起來抖了抖隨後問道。
  曹氏點了點頭,“對啊!就是太費人工了,織出這麽壹塊棉褥所耗費的人力,都能織出三匹疊布了。”
  疊布,也就是被後世稱為高昌白棉布的玩意,這個時候質量差壹點的稱為疊布,質量好的就是細緤布。
  在此時河西,歸義軍治下壹個有壹百二十畝地的小地主,壹年納稅額就差不多為壹匹細緤布。
  壹匹細緤布則可以換兩匹半疊布,換算過來說,也就是制造這塊六七斤的棉褥所耗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,差不多能給五十畝旱地交稅了。
  貴!是真特麽的貴!但是值得。
  因為布面甲也就是棉甲比起現階段的唐式紮甲,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。
  布面甲這個詞,聽起來好像是個布甲什麽的,防禦力壹定很差,或者說很多人認為,布面甲是用來防禦火槍的,對冷兵器不壹定好用。
  首先,這玩意不是布甲,而是用上好的棉布加上反復捶打的棉花,在內裏襯以大塊的精鐵甲葉制作而成。
  也就是說,表面看著是棉襖,但實際上裏面是襯著堅硬鐵甲的鐵甲衣。
  防禦力可能比歐洲中世紀的壹體板甲弱壹些,但不說比唐式紮甲強,也絕對不會差。
  其次防禦火槍雲雲,這就完全是瞎說了,首先布面甲防禦火槍的效果不是太好,除非是明末那種官造的爛槍。
  最後就算是造出來防火槍的,那大家想想,火槍多少動能?弓箭才多少?能防火槍了,防弓箭還不是小菜壹碟。
  不管冷熱兵器時代,最大的傷亡都是出現在遠程打擊上的,這甲能防住弓箭,那就是好甲。
  再說是重量,唐式紮甲,妳再怎麽減重,要做到全身防禦的話,最少都是六十斤往上了。
  而布面甲呢,按照錦州市博物館收藏過壹件清代盔甲為例。
  頭盔殘重1.875千克,衣服殘重13.025千克,總重量14.9千克,也就三十斤上下,這還是護住手臂、腋下、軀幹的那種大面積甲。
 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甲葉的區別上,布面甲可以用銅釘配合棉花來固定甲葉,這樣甲葉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塊,增加了防禦力的情況下也能減重。
  而紮甲呢,必須要將小而密的甲葉用繩索串連,靠彼此堆疊覆蓋的方法,來形成區域的防禦能力。
  歷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葉普遍不到六百片,而紮甲壹般最少需要兩千片以上,光是穿甲葉的繩索,就得幾斤。
  布面甲對比紮甲,重量足足輕了壹倍,這絕對是跨越式的發展,像是蠻熊這種憨貨,他穿六十斤的紮甲還能跑起來,穿上布面甲,那還不得起飛咯。
  關鍵時刻甚至可以讓他穿兩層布面甲,這樣的防護力,張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,傷害都得減半。
  再從省錢的方面來說,此時棉花雖然貴了點,但隨著棉種和技術的不斷更新,肯定會越來越便宜的,而紮甲要打造兩千多片小甲葉,冶煉打造成本異常高昂。
  制作方面也差不多,用銅釘配合棉花固定甲葉的做法,更是比紮甲簡單省錢了無數倍。
  要知道紮甲的制作,是需要在鐵甲葉上穿兩個孔,然後用牛筋混合繩索來壹個個捆緊的。
  兩千多片甲葉啊!光打馬蹄樣的孔就要打四千多個,還要慢慢穿好,耗費的人力簡直恐怖。
  然後從維護上來說,紮甲壹旦損壞,哪怕就是幾片甲葉的損壞,也是需要修復周圍壹大片才能保證防護力。
  如果穿甲葉用的是牛筋混合繩索還好說點,這種要堅固不少,但是單純用紅繩,那就麻煩了,很容易出現繩索斷裂的麻煩事,經常需要修修補補。
  而布面甲呢?這玩意就跟給破衣服打個補丁差不多,哪壞了就補哪,相當省事。
  最後布面甲的優勢則是來自於戰場實戰方面,這個時代的戰鬥,並不是能很快的分出勝負。
  那種雙方嚎叫著沖上去,個把小時就分出勝負的場景是不存在的,至少在精銳部隊的決戰中,是不存在的。
  壹般情況下,哪怕就是壹天之中都要激戰三四次,所以軍隊中核心的甲士在壹天中,是需要不斷的穿上甲胄然後脫下,然後又穿上再脫下。
  這種戰鬥能持續個兩三天,直到壹方沒有力氣支撐不住,才是潰敗的開始。
  就更別提與草原民族的戰鬥了,草原民族多是輕騎兵,大多數時候他們的作戰方式是圍困和不斷嚇唬,消耗完漢軍的體力之後,才會撲上來。
  這也導致了中原的騎馬重步兵在對抗草原騎兵的時候,經常需要卸下甲胄以保存體力,不然穿著五六十斤的盔甲,誰也抗不住多久。
  總體來說,此時的大戰,穿甲和脫甲是非常頻繁的,而紮甲為主的步兵甲這種披裹式的穿戴,非常麻煩,不管是穿還是脫,都需要輔兵幫助,速度也慢。
  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次甲士脫了盔甲休息,但是草原敵騎這時候突然打過來了,慌忙中甲士來不及披甲或者沒有披甲完全,最後穿著單衣被直接打崩。
  但是布面甲就不壹樣了,這玩意實際上就是內襯精鐵片的棉襖,不管是穿或者脫,都可以壹個人完成,妳不來我就脫了,妳來我最多壹兩分鐘就披甲完成,簡直不要太BUG。
  而且這不但是在列陣而戰的情況下實用,行軍中也很方便,遇到突襲,能在壹兩分鐘披甲完成,足以大幅度減少被突襲的損失。
  同時追敵的時候也有用,對於潰而不散的敵軍,披著布面甲的重甲騎馬步兵完全可以做到卸甲去追,追上了就披甲戰鬥。
  對面要是著甲跑,肯定跑不過妳,會被糾纏到死,對面要是想跑快的,那就只有丟盔卸甲,嗯!那就簡單了,追著屁股屠戮就是了。
  除了這些之外,布面甲還有最後壹個好處,那就是特別合適在天氣轉冷的時代用。
  因為布面甲用了大量的棉花,極大的增強了保暖性,明末是小冰河時期,天氣寒冷,所以大量裝備了布面甲的清軍才能在嚴寒中行軍。
  這個時代也壹樣,唐末也是壹波氣溫降低的冰河時期,有了保暖效果極好的布面甲,張昭完全可以故意選擇在深秋或者冬季與敵決戰。
  這樣壹邊穿著暖和的布面甲,壹邊穿著能冰死人的鐵紮甲,恐怕好多戰鬥,只要大家列陣對峙個把時辰,勝負的天平就要開始傾斜了。
  這麽多的好處,別說壹塊棉褥價值三匹疊布,就是他價值三匹細緤布張昭也要把布面甲做出來。
  而且棉褥昂貴,是貴在人工成本上,不是貴在價值上。
  呵呵!張大王是什麽人?封建社會的封建領主啊!會在乎人工?抓的那麽多俘虜什麽的,不用白不用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